马克思主义研究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访问量:18393

本刊特稿

  • 深入系统实际地学习研究、掌握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毛泽东关于全党学习研究、掌握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重要论述

    王伟光;

    毛泽东极端重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研究、掌握和运用,他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际的需要,党的建设的需要,提高领导干部水平、素质和能力的需要等方面,阐述了领导干部深入地、系统地、实际地学习、研究、掌握、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学习态度、学习目的、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风气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基本看法和要求,形成了关于全党学习、研究、掌握、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系统阐述。这些重要论述为培养一大批理想信念崇高、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本领过硬的领导干部和党员队伍提供了理论指南和基本遵循。

    2025年10期 No.304 1-16+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名家访谈

  • 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访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书林教授

    本刊记者;

    <正>刘书林,1946年11月生,山东德州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思想理论教育导刊?顾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首席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唯物史观、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思想政治教育等领域的教学和研究。相关成果获得北京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993)、国家“五个一工程”奖(1994)、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主持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2004、2009),被评为北京市德育先进个人(2001)。近年获奖有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2020)、北京市第十六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21)。独著或主编著作18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

    2025年10期 No.304 17-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0K]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习近平经济思想标识性概念的建构逻辑——基于经济发展的视角

    胡莹;

    习近平总书记针对经济发展的阶段定位、指导理念、战略规划和动力根源等问题提出了“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新质生产力”等标识性概念。习近平经济思想标识性概念的建构体现出自主化逻辑、知识化逻辑和体系化逻辑。从自主化逻辑来看,以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建构标识性概念的基本命题,实现了经济发展理论领域“术语的革命”,彰显了党的创新理论所具备的人民性特征;从知识化逻辑来看,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标识性概念是对我国经济发展感性认识的理性概括,建立在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创新性实践的基础上,涵盖了作为知识的经济学理论的构成要素;从体系化逻辑来看,标识性概念之间呈现为“时—志—策—力”的层级演进关系,在对立统一中把握经济发展的整体性,具有鲜明的范式特点。

    2025年10期 No.304 26-38+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5K]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意涵及原创性贡献

    韩萌;

    建设教育强国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不仅是对新时代教育理念及其体系建设的集中概括,而且是对无产阶级教育学说的丰富发展以及中国共产党百年教育探索经验的深刻总结。这些重要论述从根本保证、价值使命、关键支撑、民生保障、重要途径等重大问题上深化了党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其原创性贡献提炼出关于“建设教育强国”的标识性新概念、新范畴,缔造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新范式、新体系,首创了“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和“教育数字化”的新战略、新理念,破解了建设教育强国中最为复杂的结构性、体制性问题。

    2025年10期 No.304 39-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2K]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 构建马克思主义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着力点

    陶文昭;

    构建马克思主义学科自主知识体系,要把握重要性、增强自主性、完善体系性、突出创新性。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在哲学社会科学中具有特殊地位,构建马克思主义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重大的命题,是一项迫切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学科知识体系,其自主性既要坚守中国立场,还要做到学科引领。马克思主义学科规模庞大,其体系性既要广泛涵盖,又要内在贯通。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理论,要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增强自主性、完善体系性。

    2025年10期 No.304 52-65+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5K]
  • 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理论思维方式

    朱雪微;

    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理论思维方式的主体性与原创性决定了理论知识的主体性与原创性,必须以中国的理论思维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西方形而上学的理论思维方式不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理论思维方式是一种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这种辩证的理论思维方式遵循辩证的理论思维原则,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基本的依据与准则。这要求以理论思维洞察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社会现实、以理论思维理解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基本方法、以理论思维概括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标识性概念、以理论思维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三大体系,实现以理论思维推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

    2025年10期 No.304 66-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3K]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 资本原始积累与资本主义的起源——马克思《资本论》的阐释及其与韦伯的本质区别

    王峰明;

    要把资本和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前史”与其“现代史”区别开来。在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中,资本的原始积累起了关键作用。尽管这一历史过程在外在形式上具有多样性,但在本质上都在于完成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分离。原始积累是西欧各国进入资本主义的具体道路,因而具有历史特殊性;既不能像“历史哲学理论”那样把它一般化为普遍的历史规律,也不能因其历史特殊性而否定历史规律的一般性。如果说在历史现象层面资本主义是各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合力作用的产物,那么,在历史本质层面它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以此来看,韦伯等人以田园诗式的幻想掩盖了资本主义产生中的种种暴力形式,仅仅停留于历史现象层面各种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而忽视了历史本质层面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推动作用。这不仅混淆了资本和资本主义,而且完全无视资本的原始积累在资本主义产生中的关键作用。

    2025年10期 No.304 77-87+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5K]
  • 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和市场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郗戈;

    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理论视域,马克思提出了以价值增殖规律为核心的资本理论和以价值规律为核心的市场理论,其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特殊规律的理论蕴含着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理论。马克思的资本理论和市场理论预示了资本主义与市场经济在实践上彼此区分、相互“剥离”的可能性,为透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历史性结合提供了科学方法论,奠定了社会主义“驾驭资本”创造性实践的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作为“普照的光”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过程,内含作为环节要素和运行机制的市场经济,并决定着市场经济的性质、地位和影响。由此,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受到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资本对于市场经济的关系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经济权力”转变为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发展动力”。

    2025年10期 No.304 88-9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3K]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的基本向度

    赵中源;

    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一大优势,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保证,构成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一制度安排,是我们党对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运动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体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的认识升华,为深刻把握新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与安全所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以及构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提供了根本保证。经济工作既是一项极具技术与知识含量的专业性工作,也是一项关涉政治稳定和民生福祉的基础性、系统性和战略性工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刻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聚焦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要求,全面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是新发展阶段加强党对经济工作全面领导的基本向度。

    2025年10期 No.304 99-108+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3K]
  • 系统观念视域下党领导改革的实践路径

    方涛;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系统观念,遵循系统的全面性、关联性、整体性等特点,全面、系统、整体落实党对改革的领导。一是坚持总揽全局,全覆盖、全方位、全过程地把党的领导贯彻到改革各方面各环节;二是坚持协调各方,在统筹处理各方面关系中化解矛盾、优化结构、形成改革合力;三是坚持一体推进,既在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中整体落实党对改革的领导,又以重点突破带动整体落实党对改革的领导,形成党领导改革的整体效能。这既增强了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也使党的领导呈现全面、系统、整体的特征,进而以党的全面领导的最大政治优势保证改革开放顺利推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2025年10期 No.304 109-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7K]

当代资本主义批判

  • 科技垄断资本的增殖机制和权力维持

    李妍;

    科技与资本的结合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各个阶段具有不同的表现。20世纪下半叶,科技与资本的结合有了更快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大量科技成果转化为资本的私有财产和在此基础上的全球范围的科技垄断,同时科技要素参与资本增殖运动取得了一定的独立性,科技资本与金融资本日益融合。科技垄断资本增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展开,当代垄断资本主义为寻求新的利润空间,将科技形塑为一种稀缺经济资源,凭借科技积累优势从全球产业链非核心环节攫取租金。科技垄断体现着科技垄断资本家、一般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的矛盾关系。垄断资本主义通过主导科技的再生产,在全球产业链活动中形成不平等权力关系,在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扶持下,维持和巩固科技垄断权力。在这种情况下,科技与资本的结合成为相对独立的资本力量,一方面以生产社会化的高度发展为基础,另一方面加剧了不平衡发展,促使资本主义固有的内在矛盾进一步深化。

    2025年10期 No.304 12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2K]
  • 数字文明主体性的理论审视

    邓佳;

    随着数字技术智能化、自主化、类人化的发展,技术与人的界限日趋模糊甚至逼近“临界”,数字文明遭遇主体性危机。当技术取代人的主体地位,文明是否会沦为无主体的技术“躯壳”?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审视,这一危机的成因在于形塑文明的资本逻辑。数字文明的发展得益于技术进步,但是新技术一旦纳入资本增殖轨道,便会形成技术理性与资本逻辑的合谋,将人的发展桎梏于以数据为核心的物化结构,造成人与物之间的主客颠倒,冲击人的主体地位。面对上述危机,亟待重返数字文明的人文旨归,探索应对危机的总体方案:一是制度层面的完善,重塑人与技术的主体关系;二是技术层面的规制,防止资本逻辑的技术操控;三是价值层面的引领,锚定人的发展的价值目标。

    2025年10期 No.304 134-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2K]

动态与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