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研究

本刊已许可中国知网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本刊支付的稿酬已包含中国知网著作权使用费,所有署名作者向本刊提交文章发表之行为视为同意上述声明。如有异议,请在投稿时说明,本刊将按作者说明处理。

访问量:18375

本刊特稿

  •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着力点——兼论伊格尔顿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衣俊卿;

    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任务。这要求我们多维度地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本质性关联,把握住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着力点:通过揭示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历史风云中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历史结合点;通过把批判资本主义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来揭示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现实结合点;通过彰显马克思主义在分析当代人类社会重大问题方面的独特价值来揭示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具体结合点。本文结合对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观的分析研究,具体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多维度的本质性关联。

    2012年08期 No.146 5-1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 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着力点——兼论伊格尔顿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衣俊卿;

    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重大任务。这要求我们多维度地深刻揭示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本质性关联,把握住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的着力点:通过揭示马克思主义在20世纪历史风云中对人类历史进程的深刻影响来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历史结合点;通过把批判资本主义确立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点来揭示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现实结合点;通过彰显马克思主义在分析当代人类社会重大问题方面的独特价值来揭示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具体结合点。本文结合对伊格尔顿马克思主义观的分析研究,具体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多维度的本质性关联。

    2012年08期 No.146 5-11+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名家访谈

马列主义与中国化

  • 恩格斯、现代性与经典社会理论

    道格拉斯·凯尔纳;颜岩;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关于现代社会历史的、系统的分析模式为经典社会理论提供了模型。马克思主义理论持久的贡献在于它的历史社会分析模式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结构、矛盾和可能性的洞见。恩格斯比马克思更早关注到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的差异,他将目光集中在资本主义创立新社会的构成性作用上,并先于马克思分析了现代社会的历史起源、新奇性和断裂。作为经典社会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理应受到更多的赞誉。

    2012年08期 No.146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恩格斯、现代性与经典社会理论

    道格拉斯·凯尔纳;颜岩;

    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关于现代社会历史的、系统的分析模式为经典社会理论提供了模型。马克思主义理论持久的贡献在于它的历史社会分析模式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结构、矛盾和可能性的洞见。恩格斯比马克思更早关注到现代社会与前现代社会的差异,他将目光集中在资本主义创立新社会的构成性作用上,并先于马克思分析了现代社会的历史起源、新奇性和断裂。作为经典社会理论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决定性的贡献,理应受到更多的赞誉。

    2012年08期 No.146 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逻辑分析

    肖贵清;刘玉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分析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规律,对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08期 No.146 28-3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逻辑分析

    肖贵清;刘玉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过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的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分析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逻辑,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规律,对于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08期 No.146 28-37+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生成逻辑

    阎树群;张艳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大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制度创新成果的集中概括,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制度生成是制度转型、制度创新和制度替代三位一体的过程,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实践性、价值性与时代性是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内在生成逻辑的三个维度;在这三维逻辑的统一互动中,科学回答和创造性地解决了制度转型中的"内生"与"移植"、继承与创新、借鉴与超越等重大问题。

    2012年08期 No.146 38-44+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生成逻辑

    阎树群;张艳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重大概念的明确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制度创新成果的集中概括,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进入到新的历史阶段的重要标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的制度生成是制度转型、制度创新和制度替代三位一体的过程,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实践性、价值性与时代性是考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内在生成逻辑的三个维度;在这三维逻辑的统一互动中,科学回答和创造性地解决了制度转型中的"内生"与"移植"、继承与创新、借鉴与超越等重大问题。

    2012年08期 No.146 38-44+15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维路径创新

    王玉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同步开启的。历经李大钊等人对唯物史观的初步领悟,瞿秋白、李达、艾思奇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界说,只有到毛泽东哲学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维路径创新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一般和个别的分析,真正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沟通理论通向现实的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中国人的话语系统,形成以"实事求是"为其理论核心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2年08期 No.146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维路径创新

    王玉平;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同步开启的。历经李大钊等人对唯物史观的初步领悟,瞿秋白、李达、艾思奇等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界说,只有到毛泽东哲学才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维路径创新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一般和个别的分析,真正掌握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精神转化为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在具体操作层面上沟通理论通向现实的道路;将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中国人的话语系统,形成以"实事求是"为其理论核心的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2012年08期 No.146 45-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坚定信仰和坚持马克思“三个只有”科学论断——兼论晚年恩格斯与《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的关系

    常卫国;

    《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是马克思最后起草的一部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与《共产党宣言》一脉相承,其中提出的"三个只有"科学论断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集中概括。晚年恩格斯参与起草《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始终高度评价并密切关注其实践运用,一以贯之坚持以其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直至逝世。"三个只有"科学论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价值,在今天,深刻领会并切实把握"三个只有"科学论断,坚持和捍卫"三个只有"科学论断,对于保持我们党的政治纯洁性,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12年08期 No.146 5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 坚定信仰和坚持马克思“三个只有”科学论断——兼论晚年恩格斯与《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的关系

    常卫国;

    《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是马克思最后起草的一部无产阶级政党的最高纲领,与《共产党宣言》一脉相承,其中提出的"三个只有"科学论断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集中概括。晚年恩格斯参与起草《法国工人党纲领导言》,始终高度评价并密切关注其实践运用,一以贯之坚持以其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直至逝世。"三个只有"科学论断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价值,在今天,深刻领会并切实把握"三个只有"科学论断,坚持和捍卫"三个只有"科学论断,对于保持我们党的政治纯洁性,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012年08期 No.146 5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K]

经济学

  • 国民收入核算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赵峰;姬旭辉;冯志轩;

    由于当今流行的国民账户体系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它所核算的经济活动的内容与方式都与政治经济学相左,无法直接应用国民账户体系所核算的数据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经验研究或实证研究。为了便于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经验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基础上,在中国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通过对投入产出表进行调整获得政治经济学所需要的核算数据的方法,并使用此方法计算1987年以来的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经济指标,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2012年08期 No.146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 国民收入核算的政治经济学方法及其在中国的应用

    赵峰;姬旭辉;冯志轩;

    由于当今流行的国民账户体系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它所核算的经济活动的内容与方式都与政治经济学相左,无法直接应用国民账户体系所核算的数据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经验研究或实证研究。为了便于进行政治经济学的经验研究,在马克思主义国民经济核算理论的基础上,在中国现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下,通过对投入产出表进行调整获得政治经济学所需要的核算数据的方法,并使用此方法计算1987年以来的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些重要经济指标,进行了简要的讨论。

    2012年08期 No.146 64-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 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之“质”的分析

    刘越;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关键既体现于"质",也体现于"量"。在保证"质"的前提下,要合理保持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量"。对公有制经济控制力问题,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阐述,但从多角度来分析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质"相对比较少,本文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制定行业标准、研究开发新技术、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制定价格和产量等五方面来实证分析我国公有制经济控制力标准,即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质",拓宽了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视野,加深了对公有制为主体的认识。

    2012年08期 No.146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之“质”的分析

    刘越;

    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关键既体现于"质",也体现于"量"。在保证"质"的前提下,要合理保持我国公有制经济的"量"。对公有制经济控制力问题,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相关阐述,但从多角度来分析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质"相对比较少,本文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制定行业标准、研究开发新技术、在重要行业关键领域制定价格和产量等五方面来实证分析我国公有制经济控制力标准,即我国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质",拓宽了对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认识视野,加深了对公有制为主体的认识。

    2012年08期 No.146 74-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 “马克思承诺”的再证明——经济维度、生态维度、劳动维度

    赵磊;

    有不少人总是以"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来质疑马克思对自由的承诺,这种质疑的依据来自现代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判断:"资源有限"和"欲望无限"。其实,人类的欲望既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人们通常所说的"欲望无限"并不是物欲,而是精神方面的欲求。人的精神欲望的确是无限的,但人的物质欲望却是有限的。"物质欲望的有限性和精神欲望的无限性"这个命题,不仅是马克思对自由承诺的出发点,也是人类社会演进的真实的历史逻辑。这个命题,可以从经济的、生态的和劳动的维度得到证明。

    2012年08期 No.146 84-8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马克思承诺”的再证明——经济维度、生态维度、劳动维度

    赵磊;

    有不少人总是以"天下没有免费午餐"来质疑马克思对自由的承诺,这种质疑的依据来自现代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判断:"资源有限"和"欲望无限"。其实,人类的欲望既是无限的,也是有限的。人们通常所说的"欲望无限"并不是物欲,而是精神方面的欲求。人的精神欲望的确是无限的,但人的物质欲望却是有限的。"物质欲望的有限性和精神欲望的无限性"这个命题,不仅是马克思对自由承诺的出发点,也是人类社会演进的真实的历史逻辑。这个命题,可以从经济的、生态的和劳动的维度得到证明。

    2012年08期 No.146 84-89+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K]
  •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龚勤林;陈说;

    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在生产部门内和部门间的竞争,得出不同生产部门内和部门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结论。从空间维度对马克思论述的平均利润率理论的考察表明,产业部门内各生产环节和产业体系各产业部门在空间上分属于不同地域空间,基于要素流动的利润率平均化趋势必然使得上述环节或者部门所分布的各区域间利润率也趋于平均化,由此得出区域协调发展是马克思平均利润率理论的客观要求与现实体现的合理解释。相应地,文章结合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四点对策建议。

    2012年08期 No.146 90-9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 马克思主义视阈下的区域协调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

    龚勤林;陈说;

    马克思通过分析资本在生产部门内和部门间的竞争,得出不同生产部门内和部门间的利润率平均化的结论。从空间维度对马克思论述的平均利润率理论的考察表明,产业部门内各生产环节和产业体系各产业部门在空间上分属于不同地域空间,基于要素流动的利润率平均化趋势必然使得上述环节或者部门所分布的各区域间利润率也趋于平均化,由此得出区域协调发展是马克思平均利润率理论的客观要求与现实体现的合理解释。相应地,文章结合现阶段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四点对策建议。

    2012年08期 No.146 90-96+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K]

哲学与文化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哲学解读

    邓伯军;谭培文;

    在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语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必要从语言哲学高度,以语言的指称和意义的关系为中心,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体系转变的学理内涵。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是在西方社会历史实践中约定俗成地指称外部对象,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大众化转变势必指涉指称的转变问题;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意义也是在主体以语言把握其所指的对象的过程中获得的,而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大众化转变势必指涉意义的变迁问题。

    2012年08期 No.146 97-10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语言哲学解读

    邓伯军;谭培文;

    在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过程中,语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必要从语言哲学高度,以语言的指称和意义的关系为中心,厘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语言体系转变的学理内涵。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是在西方社会历史实践中约定俗成地指称外部对象,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大众化转变势必指涉指称的转变问题;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意义也是在主体以语言把握其所指的对象的过程中获得的,而马克思主义语言体系的大众化转变势必指涉意义的变迁问题。

    2012年08期 No.146 97-103+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 批判的批判:生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林孟涛;陈开晟;

    运用马克思的批判方法对生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复杂纠缠关系加以揭示,进而对各种围绕生态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批判展开反思与批判,揭示它们的洞见与盲视。重点反思生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理论的捍卫所可能存在的误区,并指出围绕这场论争所提出的许多理论之间的家族性关系。理论的矛盾或生态的现实问题最终只有通过实践加以解决。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生态主义挑战的回应,不应只停留于立场性的回护以及意识形态的批判,而应在理论的构建与实践方面有更大作为。构建性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其有效性仍有待实践检验。

    2012年08期 No.146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批判的批判:生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

    林孟涛;陈开晟;

    运用马克思的批判方法对生态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复杂纠缠关系加以揭示,进而对各种围绕生态主义与生态马克思主义问题的批判展开反思与批判,揭示它们的洞见与盲视。重点反思生态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理论的捍卫所可能存在的误区,并指出围绕这场论争所提出的许多理论之间的家族性关系。理论的矛盾或生态的现实问题最终只有通过实践加以解决。生态马克思主义对生态主义挑战的回应,不应只停留于立场性的回护以及意识形态的批判,而应在理论的构建与实践方面有更大作为。构建性的生态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但其有效性仍有待实践检验。

    2012年08期 No.146 104-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方法和原则

    张建云;

    本文从人的生活最简单事实出发,确立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思路或逻辑主线,提出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唯物观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体系,并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唯物观和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不可分割性,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由此出发,可以全面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各具体原理的来龙去脉及内在关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等等,从而在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精神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012年08期 No.146 11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 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方法和原则

    张建云;

    本文从人的生活最简单事实出发,确立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的思路或逻辑主线,提出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唯物观和价值观的辩证统一角度理解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完整体系,并着重阐明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唯物观和价值观之间的内在联系及不可分割性,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体系。由此出发,可以全面深刻认识马克思主义各具体原理的来龙去脉及内在关系,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统一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变与不变的辩证法等等,从而在真正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和根本精神的基础上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012年08期 No.146 11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政治与社会

  • 论政治建设在社会矛盾治理中的优先地位

    邹宏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统一体,其中政治建设决定其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社会矛盾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广泛,不同的矛盾其处理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其中政治建设的质量与成败影响社会矛盾的发生率与性质,并且决定社会矛盾治理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干预社会矛盾的演变趋势。因此,社会矛盾的态势与治理直接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政治建设是社会矛盾治理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

    2012年08期 No.146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论政治建设在社会矛盾治理中的优先地位

    邹宏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统一体,其中政治建设决定其他建设的方向和目标。社会矛盾所涉及的内容和范围广泛,不同的矛盾其处理的方法也各不相同,其中政治建设的质量与成败影响社会矛盾的发生率与性质,并且决定社会矛盾治理的质量和水平,能够干预社会矛盾的演变趋势。因此,社会矛盾的态势与治理直接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而政治建设是社会矛盾治理和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

    2012年08期 No.146 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国外共产党理论

  • 瑞典共产党人论经济危机及其他问题

    李凯旋;

    瑞典共产党在瑞典历史上曾有过较大影响,后因种种原因分裂。苏东剧变后,瑞典共产主义政党和组织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瑞典共产主义组织一直通过参加国内工人运动和国际会议等方式发挥影响力,宣传自身的主张。瑞典的主要共产主义政党认为,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福利国家典范的瑞典开始削减福利,而在此过程中,瑞典社民党不仅未能作出前瞻性的决策,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反而陷入角色定位的混乱之中,致使其在2010年的瑞典大选中遭遇了失败。瑞典共产党人对瑞典加入欧盟的问题,瑞典与北约的关系等也进行了批判。

    2012年08期 No.146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 瑞典共产党人论经济危机及其他问题

    李凯旋;

    瑞典共产党在瑞典历史上曾有过较大影响,后因种种原因分裂。苏东剧变后,瑞典共产主义政党和组织的发展受到很大影响,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但瑞典共产主义组织一直通过参加国内工人运动和国际会议等方式发挥影响力,宣传自身的主张。瑞典的主要共产主义政党认为,经济危机爆发以来,作为资本主义世界中福利国家典范的瑞典开始削减福利,而在此过程中,瑞典社民党不仅未能作出前瞻性的决策,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反而陷入角色定位的混乱之中,致使其在2010年的瑞典大选中遭遇了失败。瑞典共产党人对瑞典加入欧盟的问题,瑞典与北约的关系等也进行了批判。

    2012年08期 No.146 130-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K]

争鸣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与高尚全先生商榷

    许有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包括三层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层含义互相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三个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基础),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意识形态)。三个特征互相联系,概括起来就是中国模式。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误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可能误导改革。

    2012年08期 No.146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与高尚全先生商榷

    许有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包括三层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三层含义互相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三个基本特征: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基础),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意识形态)。三个特征互相联系,概括起来就是中国模式。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征,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误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可能误导改革。

    2012年08期 No.146 136-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动态与信息

  • 美国学者关于马克思“消灭私有制”思想研究述评

    彭五堂;

    <正>消灭私有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主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①然而,对于马克思为什么主张消灭私有制这一问题,学者们的观点却不尽一致。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大体上

    2012年08期 No.146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美国学者关于马克思“消灭私有制”思想研究述评

    彭五堂;

    <正>消灭私有制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政治主张。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提出:"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①然而,对于马克思为什么主张消灭私有制这一问题,学者们的观点却不尽一致。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大体上

    2012年08期 No.146 143-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热点问题综述

    余卫国;

    <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面对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大量涌入和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以西方哲学范式整理中国思想资料,以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危机),创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成为

    2012年08期 No.146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热点问题综述

    余卫国;

    <正>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面对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大量涌入和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以西方哲学范式整理中国思想资料,以建构中国哲学的方法论危机),创建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成为

    2012年08期 No.146 153-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K]
  • 下载本期数据